您的位置:首页 >股市 >

环球微动态丨4四圣医学解奥集【《金匮悬解》注】

2023-07-01 17:47:47 来源:个人图书馆-四圣医苑

“痉病十二”:“太阳病,无汗而小便反少,气上冲胸,口噤不得语,欲作刚痉,葛根汤主之。”释文:“……刚痉是太阳表寒束逼阳明之证,故用葛根。”“痉病十三”:“痉为病,胸满口噤,卧不着席,脚挛急,必齘齿,可与大承气汤。”释文:“刚痉为病,阳明上逆,故胸满口噤……此其土燥胃逆,病在阳明。可与大承气汤……”


(资料图)

[11] 《伤寒论》“新加汤”加芍药、生姜各一两、人参三两,治伤寒汗后,身疼痛,脉沉迟者。笔者注。

[12] 《金匮悬解·卷十·内伤杂病·水气二》释文:“少阴水旺,故其脉沉迟。”附子“暖水燥土,泻湿除寒”(《长沙药解·附子》),宜于沉迟之脉。笔者注。

[13] 《四圣悬枢·痘病解第三·红白消长》:“营生于太阴,卫化于阳明。肝藏血而脾乃生血之本,肺藏气而胃为化气之原也。”

[14] 《四圣心源·卷七·杂病解下·湿病根原》。

[15] 《四圣心源·卷七·杂病解下·湿病根原·茵陈五苓散》。

[16] 《素问·热论》:“先夏至日者为病温,后夏至日者为病暑。”

[17] 《伤寒悬解·卷三·太阳经上篇·太阳伤寒白虎证·白虎证一·太阳三十七》。

[18] 《伤寒悬解·卷三·太阳经上篇·太阳伤寒白虎证·白虎证二·太阳三十八》。

[19] 《伤寒悬解·卷三·太阳经上篇·太阳伤寒白虎证·白虎证四·太阳四十》。

[20] 此处,结合本卷下条,“暍病三”:“太阳中暍,身热疼重,而脉微弱,此以夏月伤冷水,水行皮中所致也,一物瓜蒂汤主之。”以及先生释文“夏月汗出,浴于冷水,水入汗孔,而行皮中。皮毛冷闭,郁遏阳火,不得外泄,故生内热”之表述,可更清楚地理解“中暍非中暑”的论点。笔者注。

[21] 《素问悬解·疟论三十七》。“该”即“赅”,释见360国学。此指“包括”。笔者注。

[22] 《素问·疟论》:“此皆得之夏伤于暑,热气盛,藏于皮肤之内,肠胃之外,营气之所舍也。此令人汗孔疏,腠理开,及得之以浴,因得秋气,汗出遇风,水气舍于皮肤之内,与卫气并居。卫气者,昼行于阳,夜行于阴,此气得阳而外出,得阴而内薄,内外相薄、是以日作。”

[23] 明·吴又可 《温疫论》:“凡邪在经为表,在胃为里。今邪在募原者,正当经胃交关之所,故为半表半里。”

[24] 《四圣悬枢·疫病解·温疫·六经治法》:“厥阴职司营血,而营中之伏热,则少阳之相火,而非但乙木所胎之君火也。”

[25] 《伤寒悬解·卷三·太阳经上篇·太阳中风桂枝证一·太阳五》。

[26] 平人“荣行脉中,卫行脉外”(《伤寒论 》第53条)。及至中于风,则卫气欲闭不得,“内乘阴位,而遏营血”(《伤寒悬解·卷三·太阳经上篇·太阳中风》);伤于寒,则营血欲泄不能,“外乘阳位,而束卫气”(《伤寒悬解·卷三·太阳经上篇·太阳伤寒》)。是即卫气在经络层面上存在的运动趋向。而“卫气昼行阳经二十五周,夜行阴藏二十五周。”(《四圣心源·天人解·卫气出入》)是卫气在经脏层面上存在的运动趋向。综上而言,卫气之行,主要有以上两种运动趋向。而其关系于少阳者,《四圣心源·杂病解下·痎疟根原》示:“痎疟者,阴邪闭束,郁其少阳之卫气也。”笔者注。

[27] 此段可参《四圣心源·卷七·杂病解下·痎疟根原》。笔者注。

[28] 《四圣悬枢·疫病解·温疫·六经治法》:“厥阴职司营血,而营中之伏热,则少阳之相火,而非但乙木所胎之君火也。”

[29] 《四圣心源·卷七·杂病解下·痎疟根原·牝疟》:“其相火虚亏,郁而不发,则纯寒而无热;相火隆盛,一郁即发,则纯热而无寒。其热多者,由相火之偏胜;其寒多者,因相火之偏虚也。”

[30] 《四圣心源·卷七·杂病解下·痎疟根原·牝疟》。

[31] 《素问悬解·骨空论三十一》:“风性疏泄,皮毛不敛,是以汗出。汗出则表疏而恶寒也。”

[32] 《四圣心源·卷七·杂病解下·痎疟根原》。

[33] 见《四圣心源·卷七·杂病解下·痎疟根原》“柴胡栝蒌干姜汤”“柴胡桂枝干姜汤”“白虎桂枝柴胡汤”方后。笔者注。

[34] 《长沙药解·栝蒌实》:“栝蒌实肃清凉润,善解郁烦,浊气郁蒸,涎沫黏联,心绪烦乱,不可言喻者得之,肺腑清洁,神气慧爽,洗心涤肺之妙药也。”

[35] 阳毒,即今之猩红热。中医历史上曾称之为“烂喉痧” “疾疹” “疾痧” “烂喉丹痧”。 网络资料称,国内对外国病名的译名有“红热症”“疹子热症”“玫瑰红症”等。临床特征主要是发热、咽峡炎、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。还可以由于变态反应出现心、肾、关节损害。以冬春季节发病为最多。多见于小孩,尤其以5~15岁居多。笔者注。

[36] 《伤寒悬解·卷首·仲景微旨·六气司令》。

[37] 《伤寒悬解·卷首·仲景微旨·六气司令》。

[38] 《玉楸药解·卷一·草部》。

[39] 合今之量,大约120克。1两15克。亦有认为1两等于今之1钱,半斤为24克者。笔者通常参照黄元御先生用药剂量,即如后者换算方法处方用药。特殊情况加量,如此证。当今之24克茯苓用以泄湿治奔豚,如杯水车薪,无济于事。笔者注。

[40] 《金匮悬解·卷四·外感杂病·湿病九》释文:“湿渍经络,是以身重。” 《金匮悬解·卷十·内伤杂病·水气十六》释文:“湿流关节,故四肢苦重。”《长沙药解·防己·防己黄芪汤》:“湿性沉着,是以身重。”身重总因伤于湿。笔者注。

[41] 《金匮悬解·卷十三·内伤杂病·下利一》:“下利清谷,不可攻其表,汗出必胀满。”

[42] 《金匮悬解·卷十·内伤杂病·水气三十》:“黄芪助卫气以达皮毛。”

[43] 《金匮悬解·卷十·内伤杂病·水气二十四》:“黄芪、桂枝,宣营卫之郁”。

[44] 范汪(308年~372年),字玄平,南阳顺阳(今河南省淅川县)人。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、医学家。百度百科。

[45] 《金匮悬解·卷十一·内伤杂病·消渴十一》。

[46] 《四圣心源·卷二·六气解·阳明燥金》。

[47] 《金匮悬解·卷十一·内伤杂病·消渴十一》释文:“消渴者,厥阴风木之病。……而木郁风动之由,全因土湿;土湿之由,全以水寒。水寒者,肾气之败也。”

[48] 《金匮悬解·卷七·内伤·血痹虚劳 十八章》:“血痹、虚劳,非一病也,而证有相通。……盖劳伤在乎气,而病成在乎血……而其先,总缘于土虚。土虚则火热而水寒,金烁而木枯,中枢败而四维不转,故火金伤而神气病于上,水木损而精血病于下……”

[49] 《金匮悬解·卷十一·内伤杂病·消渴小便不利九》释文:“人参白虎证,是燥盛作渴;文蛤、五苓、猪苓证,是湿盛作渴。”

[50] 《金匮悬解·卷十·内伤杂病·水气(卷首语)》:“水气之病,阳衰土湿,气郁而水泛者也。”

[51] 阳明脉数而不消谷者,乃吐后脉数,或是发汗后阳气微,膈气虚之“数”。其“数”乃胃中虚冷,非热。见《金匮悬解·卷十三·内伤杂病·呕吐一》,亦见《伤寒悬解·太阳七十六》。笔者注。

[52] 《中药大辞典》载,茵陈蒿,功能主治为清热利湿,性味“苦辛,凉”。味“辛”,似有一定解表作用。药理实验,对发热症状有解热作用,似可作为解表作用的证据。笔者注。

[53] 《四圣悬枢·卷四·疹病解第四·厥阴经证·疹后脓血》。但少阴病之“下利便脓血”乃木郁血陷,寒湿腐败,风木摧剥,非厥阴阳复,不可用白头翁汤加味,宜桃花汤。笔者注。

[54] 《伤寒悬解·卷八·少阳经上篇·柴胡桂枝证六·少阳七》。但四肢烦疼有土气不舒之故。如《伤寒悬解·卷十·太阴经全篇·中风欲愈十五·太阴十六》:“脾主四肢,脾病不能行气于四肢,气血壅塞,故四肢烦疼。”笔者注。

[55] 《长沙药解·桂枝》。文中并示:“桂枝温散发舒,性与肝合,得之脏气条达,经血流畅,是以善达脾郁。经脉荣舒而条风扇布,土气松和,土木双调矣。”笔者注。

[56] 明·李中梓《证治汇补·痰证》:“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贮痰之器”。

[57] 《长沙药解·桂枝·桂枝加桂汤》:“乃以桂枝加桂,疏乙木而降奔冲也。”《金匮悬解·卷九·内伤杂病·奔豚三》释文亦同:“即以桂枝加桂汤,疏风木而降奔冲也。”《金匮悬解·卷十六·内伤杂病·胸痹心痛八》释文:“……桂枝疏木而下冲也。”可见“下冲”为果,而“疏木”为因。此与《金匮悬解·卷十·内伤杂病·水气十八》释文“肾肝冲气,因于下有结寒。当以温暖肾肝之药下其冲气”所指之“以温暖肾肝之药下其冲气”理同。笔者注。

[58] 《金匮悬解·卷十五·内伤杂病·咳嗽上气十三》:“咳逆上气,时时唾浊,但坐不得眠,皂荚丸主之。”

[59] 《金匮悬解·卷十七·内伤杂病·宿食三》:“脉数而滑者,实也。此有宿食。下之愈。宜大承气汤。”

[60] 成都中医学校,周松森《抵当乌头桂枝汤质疑》。

[61] 《四圣心源·卷十·妇人解·胎妊解·胎漏》:“若血下而腹痛者,则是胞气壅碍,土郁木陷,肝气贼脾也,《金匮》名为胞阻。”《金匮悬解》“妊娠四 胞阻四”释文:“假令妊娠,腹中疼痛而下血,此为胞气阻碍,经血不得上行而下也。”

[62] 《医林改错·下卷·少腹逐瘀汤说》。

[63] 《金匮悬解·卷二·外感·五脏风寒积聚》。

[64] 参《伤寒》《金匮》“桃核承气汤”“抵当汤”“大黄附子汤”“鳖甲煎丸”“大黄䗪虫丸”“大黄牡丹汤”“下瘀血汤”“大黄甘遂汤”等之用。笔者注。

[65] 文中未言生姜解表之功。但中风之证,桂枝汤用生姜,原本就有解表之用。《长沙药解·生姜》:“桂枝汤,用之于甘枣桂芍之中,既以和中,又以发表。”笔者注。

关键词: